以前的我們感情怎麼可以這麼好?
我怎麼會都忘記了!
若不是因為不經意翻到了我留下的足跡回憶,記憶的寶箱會不會就這樣一直塵封下去?
班板、社團板、bbs、部落格...我從以前就很會到處留下我的回憶,若不是因為這番功夫,我可能真的會忘了那一段人生很珍貴的回憶。
那一段在異地求學、卻有家的溫暖的回憶。
曾經,像個小妹被大家呵護。
坐車到了火車站就會有機車接送;
沒抽到宿舍,下課就一起騎機車幫忙到處找房子;
我搬宿舍時,大家都超級有義氣,明明只是去搬個二手家具卻浩大陣仗;
天文週徹夜場佈,半夜一起去校園遛達,還幫守夜睡著的人蓋睡袋,早上還硬撐去打早餐盃籃球;
社團展覽該做的海報資料很多很煩,大家有空就會買個飲料出現在社辦幫忙畫畫寫字打屁兼打氣;
週末沒有回家的日子,就是和這群朋友相約去哪裡出遊;
心情不好的時候,手機一摳社辦見,一起吃飯聊天解悶;
想念星星的時候,吃完晚飯就吆喝一群人一起騎車上大坑水塔看星星,看到天光微亮再下山吃煎餃早餐(年輕真是精力旺盛~);
吃飯點菜會記得提醒老闆哪份別加香菜芹菜大蒜,記得誰不吃咖哩誰不喜歡紅色蔬果;
當看到共同討厭的人又有什麼舉動就會彼此相視有默契地會心一笑;
騎車上合歡山時都會有耳提面命的叮嚀;
......
我曾經說過,社辦就是我在大學時的第二個家。
因為大家的好,我記得,我曾經在心裡暗暗許下了個心願,受人之恩,來日當湧泉以報。只是我老是在收,給的永遠太少。
一直到大家陸續畢業了,分頭在不同的領域裡,再進修的再進修、工作忙碌的忙碌,即使也是有和幾個特別要好的朋友繼續聯絡著,但大多數友情的濃度終究逃不過時間洪流的沖刷,感情有的斷了、淡了,然後,慢慢地也就忘記這段、從原本什麼關係都沒有的學長姐學弟妹、到在異鄉待彼此如家人般的特殊情感與默契。
看著我到處留下的回憶,一股暖流又再次湧現(然後再一遍一遍讚嘆我當年的大作)。狡兔好幾窟,未嘗不是好事(狡兔其實是因為念舊加自戀)?
出了社會,再也不能像學生時代裡可以長時間的和朋友相處,可以慢慢地與這朋友熟稔了之後,知道他的習慣與特質。除了相敬如賓的同事,新認識的朋友,都必須在短短一兩次見面之後就以他的外在、打扮、言行談吐、社經背景、公司學歷等等的外在物質條件很快地把這個朋友分類,再來決定要繼續認識與否。因為沒有共同的生活圈,沒有辦法日久見人心,這些東西便成客觀也是主觀、是唯一亦是無奈的擇友條件。
第一眼的印象很重要,但第一眼真的不能決定什麼(我不是hopeless romantics的信奉者,所以我很難相信一見鍾情適用於每一個人)。慢熱、誠懇、負責任、有肩膀、細心、體貼、舒服等種種特質,都不是短短一頓飯內就能發現的。
很可惜不是嗎?友誼明明是那麼單純美好的東西。出了社會,"友誼"卻得經歷像是求職般重重面試與淘汰關卡,到後來才發現,連自己都忘記了,那層層世劊關卡所設立的最終適用單位,並不是自己;通過層層世俗關卡的"友誼",也只是名存實亡的虛名罷了。
留言列表